English

普及能不能做到曲高和众?

2000-10-18 来源:中华读书报 胡秋蕾 我有话说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和生命力的源泉之所在,但是,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却日益面临着被遗忘的危机。还有多少人读过《诗经》、《楚辞》,还有多少人知道“三言”、“二拍”?古典文学作为传统文化最有魅力的组成部分,理应为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和喜爱。但是,它却常常与“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这样的词联系在一起。尤其在如今这个崇尚新生事物的信息时代,就更少有人会对那些卷帙浩繁的古书感兴趣了。“看不懂”和“没时间”是人们不愿亲近古典文学的主要原因,于是,通俗化、大众化的普及读物成为大多数人了解古典文学的重要途径。然而普及读物真的能够使高雅的古典文学“飞入寻常百姓家”吗?

记者调查了京城几家书店如北京图书大厦、国林风图书中心、风入松书店、万圣书园等,发现市面上的古典文学普及读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古代文学作品的注释本或今译本,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图文本《唐诗三百首》、《宋诗三百首》系列,中华书局的《新编千家诗》、《〈古文观止〉名家今译》等;另一种是普及文学知识的小册子,如中华书局的《诗词格律》、上海书店的“古典文史基本知识丛书”等。事实表明,一向被视为“冷门”的古典文学普及读物,还是拥有相当大的市场的。

记者在图书市场上发现,古典文学普及读物的形式颇为多样,有“注释本”、“白话今译本”、“简体横排本”等等。是各家出版社对“普及读物”的认识不尽相同,还是“普及”本身就有着“多样化”的题中之意呢?什么样的书算得上是“普及读物”?“普及”的对象到底是什么层次的读者群?记者采访了著名学者何满子先生,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准确的答案。

年逾八旬的何老先生十分关心古典文学的普及工作。他告诉记者,古籍出版有两种,一种是供专家和研究者使用的,另一种是给中学以上程度、不以古典文学为专业的读者阅读的,介绍中国传统的古代文学知识和文学作品,作为课本之外的补充读物。何先生不赞成用现代语言翻译古诗词,因为这种翻译实际上是十分困难的,结果往往会是吃力不讨好,他认为把注释作好才是最重要的,而对那些仅仅把古籍简体横排的版本,何先生认为并非“普及”,除一些白话小说外,其他的古代文学作品要在现代人中间达到普及,适当的精确的注释和点评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古典文学普及读物,有的著作年代比较早,一般是重印本,本来是写给中学生看的,著者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但是与当时相比,当今读者的国学底子有所下降,因此读者群的定位成了高中以上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人。这样的书有代表性的是上海书店出版社的“古典文史基本知识丛书”,包括《经与经学》、《诗》、《诸子与理学》、《骈文与散文》、《词曲》、《小说与戏剧》6册,是“五四”学者蒋伯潜、蒋祖怡的作品。然而,学术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重印前人的著作会不会有观点过于陈旧的问题呢?上海书店出版社副总编辑金良年先生说,这套书的目的不是指导研究,它的定位是通俗读物,其中介绍的文学、文化知识有相对的稳定性,不能说是陈旧。金先生认为,虽然对作品的普及是很重要的,但是目前许多人对于古典文学的基本知识仍然比较匮乏,这显然有碍于他们对作品的欣赏。因此,他们准备把这套反响不错的丛书继续出下去,组织当代学者编写新的内容,初步计划在“十五”期间扩充到20种左右,力求不重复前人已经讲过的东西,介绍新知,同时使丛书更符合“普及读物”的定位。

另外,还有一些普及读物,并没有过多的今人注解和点评,只是重印原文,加以简体横排和标点句读,即使有注解也是古注,为现代人的藏书提供好的古籍版本。如辽宁教育出版社的“新世纪万有文库”分“传统文化”、“近世文化”及“外国文化”三个书系,其中“传统文化”和“近世文化”书系中收入了许多古典文学的作品及研究成果。据出版社总编室的王文斌先生介绍,该文库的宗旨是“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但相对于以上介绍的几套书来说,他们对于“普及”的定位显然有所不同。介绍文学知识的也都是近代学者的著作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王先生说,这套书在收入传统文化时,基本上反映中国文化发展的原貌,如果加上今人的注释或译为白话,反而破坏了古籍的原貌和价值。他们编写文库的一大目的是为家庭藏书提供好的选本,其中很多是重印罕见的珍本,很有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王先生相信,还是有很多人更愿意阅读和珍藏“原汁原味”的古典文学作品的。

近年来出版的古典文学普及读物中比较成功的要数上海古籍出版社最新推出的图文本“三百首”系列了。这一系列丛书包括《唐诗三百首》、《宋诗三百首》、《唐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记者从出版社了解到,仅《唐诗三百首》自去年5月至今的销售量已达20万册,目前出版社正准备重印。据该书责任编辑盖国梁介绍,这套书采取夹注的形式,解释少数疑难字词和典故,便于读者阅读,但点评的话不多,留给读者更多的阅读和思考空间。所有的插图都是古画,以避免现代人的画对诗意理解不当而出错,同时也使整套书保持一种古雅的风格。这套书中,除《唐诗三百首》使用的是清代蘅塘退士的选本,其余都是今人选编的,收集了以前一些著名选本中最被认可的作品,并结合现在的教科书,编选为大家喜闻乐见的作品,尽量照顾到方方面面。

在几家大的书店里,记者看到,流连于古典文学普及读物专架旁边的读者几乎都是十几岁的中学生,据他们说,这样既是为了拓宽知识面,也因为学了课本上的诗词、小说节选,很想更深入地了解一些古典文学。一位在北京图书大厦购书的张先生对记者说,自己年轻时条件差,失去了很多学习的机会,希望自己正读初中的儿子能够熟悉民族的传统经典,但古书太难懂,这些普及读物正好提供了一个入门的途径。

看来,古典文学普及读物的市场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在采访中,许多人都表示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重要源泉,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对其进一步加以普及,让更多的人欣赏它,了解它的价值,让它“曲高”而“和众”,是维持古典文学自身生命力的重要举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